一枪射中100米外直径5毫米的电线是一种怎样的感受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o0335rswr42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6月,在哈萨克斯坦主办的“金鹰-2016”国际特种狙击手竞赛前夕,举办方临时增加了所有比赛课目的难度,让不少参赛队伍措手不及。这天,“拆除爆炸装置”狙击课目的比赛紧张进行,一名中国军人迅速卧倒,举枪瞄准、果断击发,100米外一根直径5毫米的电线应声而断,用时仅17秒,以绝对优势获得该课目第一名。
这名中国军人就是北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特战四连排长王冰——一名90后一等功臣。在这次国际特种狙击手竞赛中,他一人独揽外国参赛组14个课目中5个第一。
兵王——王冰
当兵就要当“老A”
脸庞黝黑的王冰,一身迷彩服,乍一看并不算魁梧,挽起袖子却露出发达的手臂肌肉。战友笑称他是“穿衣显瘦,脱衣有肉”,八块腹肌和“人鱼线”等型男标配一应俱全。
王冰1990年生于山东潍坊,从小在农村摸爬滚打,身子骨特别壮实。高中时期,他练过田径,后来考上了山东中医药大学。但是,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军营梦。
“之前爱看《士兵突击》《冲出亚马逊》等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,有一种精神在感染着我。”王冰说,自己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。入学后3个月,当他看到校园内四处悬挂的号召大学生入伍的宣传横幅时,终于按捺不住,在征求父母的意见后,他应征入伍。
王冰刚入伍时,恰逢特种部队到基地新兵连选拔训练尖子。“既然已经当了兵,为什么不挑战一下‘老A’呢?”王冰说,当时他的想法就是不能错过机会。“老A”这个源于电视剧的特种兵代号在军事迷中已深入人心,在王冰看来,“老A”意味着“兵中之王”,是能出奇制胜的王牌部队。于是,他报了名,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特种兵。
特种部队的训练是异常严苛的,射击、匍匐、格斗、滑降、潜水等,不仅内容广泛,训练强度也非常大。不过,王冰偏偏喜欢“自讨苦吃”。
王冰刚到特种部队不久,正赶上原济南军区侦察兵比武报名,还未经过系统训练的王冰却向连长庄须周请缨。
“你行不行?”连长满腹疑惑,决定对他摸摸底。没想到王冰投弹45米,战术基础11秒,尤其是百米跑到了12秒1,这个成绩在全连可以排到第三。
得到比武机会后,王冰训练起来更加“卖命”。攀登训练,别人爬3个来回,他就爬5个来回;武装越野,别人跑5公里,他就跑8公里。就这样,脚上往往是旧泡未消又起新泡,身上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。最终,王冰熟练掌握了十余项特战技能,作为唯一一名列兵参加比武,取得障碍赛1分40秒、武装攀登11秒的好成绩。
从比武场上下来,连长高兴地拍着他说:“你这个新兵不简单!没给咱连拖后腿!”王冰咧嘴一笑说:“比武场上的‘火药味’太浓,不超常发挥都不行。”
年纪轻轻成一等功臣
入伍7年来,王冰参加大大小小集训比武20余次,获得30余项个人荣誉,其中一等功1次,三等功3次。
2013年7月,全军特种部队比武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拉开帷幕,海军、陆军、空军的特战精英们摩拳擦掌,都希望借此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。王冰也不例外。
最终,他与队友一举摘得携装定点跳伞、目标侦察报知、40公里负重定向越野三个第一,并取得总分全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,不仅为军区赢得了荣誉,自己也收获一枚一等功奖章。
“不服输”“爱较劲儿”“争强好胜”……这是战友们对王冰的普遍印象。总结成一点,就是他永远都在“力争第一”。
特战旅某突击队队长陈延林是王冰当时的新兵排长和指导员,他说:“王冰骨子里很傲,如果有人训练比他强,成绩比他好,他就会利用休息时间加强训练,不服输、较着劲儿,一定要超过别人。”
他强调王冰特别能吃苦,“上身有伤练下身,下身有伤练上身”,有次他右脚受伤也不愿静养,天天拿着哑铃练,一刻也不愿意放松。
狙击动脑子,苦练有“秘籍”
如果说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,是王冰成功的关键。那爱动脑子就是他的制胜“秘籍”。
一名优秀狙击手的训练周期是多久?1年,3年,还是5年?没有人能精确地下结论。而在王冰身上,这个周期是3个月。
今年2月,特战旅组建集训队备战“金鹰-2016”国际狙击手竞赛,王冰也报了名。有人劝他:“你现在是一等功臣,何必再找苦吃?万一砸了牌子,就得不偿失了。”军医也警告:“你颈椎、膝关节、踝关节都有损伤,膝盖长期积液,不宜再参加大强度训练。”
参加“金鹰—2016”国际特种狙击手竞赛的中国代表队全体队员。
但王冰不这样认为。眼看参加集训的战士一波波地加入,又一波波地被刷下,王冰的斗志被再度点燃,他说:“正因为我是一等功臣,更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、豁出去,这次比武不拿金牌誓不罢休。”
王冰坦言,自己最初只是作为带队干部去的,是陪练和候补。以前虽然练过手枪,但狙击训练较少,几乎算是空白。特别是这次比武使用的7.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更是从未摸过,是一次全新的挑战。
单体华是王冰“金鹰-2016”国际狙击手比武的搭档,他介绍说:“我们从摸到7.62狙击枪到最后参加比赛,一共也就3个月左右。选拔前期我们练的是88式狙击步枪,经验完全用不上,两种枪太不一样了,连瞄准镜都不一样。而且,刚开始训练7.62狙击枪的时候,我们每天只发3发子弹让找感觉,直到4月去新疆特训后才能放开打。”
新疆训练场的气候和比赛场地哈萨克斯坦相似,光照时间长,紫外线极强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王冰和队友每天要训练14个小时以上。其中无依托据枪,是最苦最难的课目,王冰的肘部经常被磨破,血水、汗水和迷彩服粘在一起,脱衣时一揭一层皮。身边战友陆续戴上了护肘,但王冰不愿戴。他说,戴上护肘,怕影响射击感觉。
除此之外,为了练就据枪稳定性,王冰还在身上压15公斤重的沙袋,头顶半瓶矿泉水,枪管上放3个弹壳,每天坚持据枪3小时;为了练习食指灵活性,王冰买来一盒打火机,每天练习食指摁压,硬是摁坏了20多个;为了缩小视距误差,他每天捡一盘五色豆、码一次子弹壳提高眼力……
但是,仅靠严苛的训练就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,甚至超过集训队里练了好多年的老狙击手吗?
单体华介绍,王冰的成功,得益于他自创了一套训练“秘籍”。他随身带一个小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了各种数据和图画:不同温度、风向、风速、海拔、湿度、热浪等条件下弹着点的分布,以及各式狙击步枪的性能参数、薄弱部位,外军狙击战法、理论、经典案例……这样的笔记他记了厚厚4本。
“我们练射击时,王排长经常打一枪就跑去看一次靶,把相关数据记下来分析、修正,再打靶确认,连400米、850米远距离射击也是这样,这一来一回就得跑800米、1700米的山地,非常辛苦。有人劝他别那么认真,他就摆摆手说‘你们不懂’。”在单体华看来,王冰无疑是将狙击当成一门学问来钻研。
王冰自己也说,狙击手不动脑子,“喂”再多子弹也没用,要“苦练和巧练相结合,技能和体能相结合。”
就是这样,王冰的狙击技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。最终,他经过5轮选拔淘汰,从163名训练队员中脱颖而出,技惊国际狙击大赛,荣获5个第一,成为当之无愧的“王牌狙击手”。
训练豁出命,练好本领保家卫国
有人说,特种兵是刀尖上的舞者。对王冰来说,训练时经常需要“豁出命”。
2011年,王冰参加“利刃-2011”中印尼特种部队联合训练。联训队员首次尝试400米低空跳伞这一高危课目。当王冰纵身跃出机舱后,别人是一朵伞花,他却是一个黑点,在空中飞速下降。
“主伞张开不正常,伞绳绕顶!”地面观察人员焦急地报告。400米高空坠物,全程只有8秒,留给跳伞员处置的时间更是只有短短两三秒钟,而王冰当时的跳伞经验并不丰富。
200米,150米……眼看着王冰已降到开伞极限,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。王冰的战友阿西木嘎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,他说:“王冰在我后面跳,但落的比我还快,我看到他的伞没打开,哗啦哗啦地打转,当时我就想‘完了、完了、完了’,可谁知道就那短短一瞬间,他及时拉开备份伞,安全着陆。处理这样的险情需要非常冷静、沉着,从那时起我就特别佩服王冰。”
和平年代不打仗,但特种兵们从未松懈训练。2015年,王冰从军校毕业,由士官成长为一名年轻军官,将继续留在部队训练和工作。“将忠诚和勇气装入枪膛,射向敌人的心脏。”这是王冰勉励自己的话,他说要练好本领,时刻准备着为国效力。
中国“金鹰—2016”国际狙击手竞赛队阵容
该旅政委武仲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,王冰的训练和培养方式是一种成功的尝试,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。特战旅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精武强能的90后官兵,他们绝对忠诚可靠,充满铁血秉性,定当不辱使命,为国效力,保民平安。
视频来源:中国军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中国青年报”
本期编辑:苏美男、祚挂东南枝